原文:
乡人饮酒,杖者出,斯出矣。
解释:
孔子在乡里与乡人一同参加饮酒礼,要等到老人都走出去了,他才出去。
感想:
1. 饮酒
所谓乡人饮酒涌融优配,指的是古时候逢年过节或者冠婚之际的习俗活动。这时候,乡里乡亲都会聚集在一起饮酒设宴。相当于现如今组织的社区活动。
当然,现如今,婚丧嫁娶之际也会组织举办一些宴会。宴会里饮酒及分享美食也一定在所难免。
《经韵楼集》中解释:“乡饮酒礼,古谓之‘飨’。”飨,即用酒食款待人。
展开剩余65%《论语偶记》中也有记载:“此乡人饮酒,谓党正蜡祭饮酒也。”党正,指的是周代地方组织的长官。一般而言,都是由言行正直的人担当。在党正号召下,于腊月举办祭祀活动时举办的饮酒礼。
2. 杖者
杖者,即老人。年长者拄杖,得乡人之尊重。
杖者出,意思是饮酒礼毕,要让老年人先出去。意指对老人的尊重。
《论语义疏》有道:“礼涌融优配,五十杖于家,六十杖于乡。故呼老者为‘杖者’也。乡人饮酒者贵龄崇年,故出入以老人者为节也。”
古人平均寿命可能没有现代人长,所以五十岁便可以在家里拄拐杖了,六十岁出门拄拐杖,也就是被礼法所允许的了。
可见,杖者,也就成了老者的代名词了。
乡人行饮酒礼毕,让老者先行出入,这就是礼。
3. 斯出
斯出,意指(孔子)这才出来。
孔子重礼,等到老者都走出去了,他才会离开活动场所走出来。
一方面,这是孔子遵从礼法的表现。另一方面,也是孔子对老者尊敬的表现。
孔子在鲁国是做过大官的。但他也并没有因为自己地位尊贵而有失礼法,并没有不尊重老者表现得傲慢。
孔子在乡里乡间,一切言行举止都符合礼义要求。这是孔子一以贯之的,择善而固执之的写照。
4. 从礼
孔子从礼,为后世作出了表率。
今年是孔子诞辰2575年的年份。追随儒家文化,就要学会反求诸己,要常常反省自己是否亦如孔子自始至终从礼如流。
作为新时代的教育从业者,在育人的过程当中,有没有用自身“知礼、懂礼、行礼、乐礼”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学生?
要知道,培养君子人格涌融优配,“从礼”的教育,是“千里之行”的第一步。
发布于:上海市牛达人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